掬心书院2022诗词研修班作业点评展示之

掬心书院诗词研修班作业点评展示之六

本期评阅老师:不弃

不弃:北京人,热爱生活、文学、诗词、散文、散见于多家网刊,和当地报刊杂志。现任掬心书院校委总评审。

格言:不抛弃,不放弃,把手伸向所有需要帮助的人。

作业:

写一首七言绝句

要求:

采用渔阳绝句第三法,

韵部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任选其一

题目自拟诗句流畅

表达含蓄立意清晰

1.梅花

秉文组06-嘉志

清香扑面正开时,傲骨凌寒爱慕痴。

试问冬梅何故早,只因欲做报春枝。

简评:这首的主线还是有的,而且也没离题。起承转合基本合乎章法。这首的问题在遣词造句上,我们来看:

起句,既然已经“清香扑面”了,那么就是在盛开状态,所以后面跟的仨字语意重复,浪费了。

承句,接着直述梅“傲骨凌寒”,前四字还能看,后三字,忽然换了视角,变成了赏梅人的角度,并且表述生硬,涉嫌凑字凑韵。

转句还可以,用了渔阳绝句第三法,唯“冬梅”俩字太实了,可再斟酌。

结句,回答前面的提问,但表述上需重新思考,“报春枝”也涉嫌凑韵,而且显直白了。

整体来看,还可取。如果再好好修改一下,应该能修改出来。

2、思乡

秉文组25-洵美

白露秋霜客不归,雁书人字向南飞。

云横野岭家何处,叶落西山映日辉。

简评:这首也没离题,起承转还是可取的。我们具体来看一下:

起句,“白露”“秋霜”都是点明时间的词语,语意重复。

承句,“雁书”“人字”和上句同样的问题,语意重复了。而且“向南飞”仨字赘述,有“雁书”俩字足可以表达出这句七个字的意思了,其余字浪费了。

转句,直接引用了老韩的“云横秦岭家何在”,变了俩字。引用古人诗句可以不呢?如果能翻新可以,不能翻新尽量不要整句引用。

结句用景结,这点不合渔阳绝句第三法,渔阳绝句第三法要求第三句问,第四句要就这个问题回答。不看这点的话,这个结句的景如果再往题目上靠一下会好些。作者自己斟酌吧。有自己思考的过程,才会有进步。

3、柿子(渔洋三法)

秉文组18-山那边

商声凄紧正当时,蜜柿彤红挂秃枝。

何事低眉含浅笑,唯经霜打色香宜。

简评:这首用了渔阳绝句第三法。

起承两句,用反衬手法,铺陈了一幅凄紧秋风背景下的柿子图。也表达出了作者乐观向上的心态。首句“正当时”仨字浪费了,承句“秃”可调换一个有美感的词。

转句“低眉”形容柿子不妥当,可再斟酌。

结句“色香宜”凑字凑韵了。

另,作为咏物诗,少了对所吟物的状态描绘。

4、火锅诉(四支韵)

秉文组-雨伞

冬日围炉两故知,晚餐聚会话当时。

若无釜下薪烟旺,怎煮香汤诉我痴。

简评:这首没有按作业要求用渔阳绝句第三法。渔阳绝句第三法要求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我们来逐句看一下:

首句点出时间地点人物,“晚餐”用字太直白,“聚会”俩字多余,因前面已有“围炉”。

转结句,理应就着前面的“话当时”写下去,但可惜,写跑了。转句居然跑到了“薪火”上,结句也是云里雾里,而且“诉我痴”凑字凑韵了。

另,这首的题目费解,“火锅诉”是什么?

5、残荷遗韵

秉文组00-云朵

半亩荷塘败叶枯,金秋送爽晚风扶。

何须粉黛增姿色,影入波中戏野凫。

简评:这首小诗用了逆挽手法。先铺陈了一个萧条破败的残荷图,然后逆挽,就是在这样萧索的环境下,枯荷仍没有颓废,而是找到了自己的乐趣。这也反应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首先为作者的这种胸怀精神赞一个!

我们再来细看,首句铺陈,承句色调上和首句形成对比,真不错。唯一一点,二句能再置入表示枯荷主动的某种精神意象会更好些。

第三句转的特别好,赞了。合句如果只从和转句的顺承关系来看还可以,但如果深入看,则“戏野凫”三字则显轻佻了,与作者想表述出来的应该有一定差距,所以建议修改一下。

6、计划与同仁游车田江水库未成

秉文组10——孤独者

行囊复检袜和衣,疾疫横来不可违。

艳艳晴阳君莫问,天高水碧鲤鱼肥。

简评:首先这首诗虽然第三句用了一个“问”,但却是“莫问”,实际并没提问或设问。而渔阳绝句第三法要求,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这点看这首不合作业要求。

第二点,承句里的“横”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这个“横”应该和“飞来横祸”里的“横”一个音,这样的话,承句就孤平了,孤平是诗词之大忌。

除却这两点来看,首句为什么单点这个“袜”呢,和下文也无关联,给人凑字凑韵的感觉。承句“不可违”三字可斟酌,在这里容易引起歧义。

转句没有提起问题,而且前四字“艳艳晴阳”语意重复,且与后三字“君莫问”无关联。

承句既然无问,结句自然无答。不按作业要求,单看结句还是可以的。可惜不合作业要求。

7、无处诉相思(渔洋三法)

秉文组组长——感恩

秋雨霏霏秋叶离,寂寥无处诉相思。

天涯羁旅几回返,漫卷寒酥暮岁时。

简评:这首也是没有按作业要求用渔阳绝句第三法。第三句虽然有一个“几”,但“几时返”是问,“几回返”就未必是问了。我们逐句来看

起句,铺陈了一个秋雨景致图,“秋叶离”凑韵了。

承句,写得太虚了。“寂寥”俩字可以试着换成实词。

转句,除了没用问,而且“天涯”和“羁旅”合用也显拖沓。

结句,老杜的“诗书”可漫卷,这个“寒酥”怎么“漫卷”?再则需注意,“暮岁”和“岁暮”表达的意思可不太一样。

8.七言绝句·秋怀

秉文组21——暮

香引晓风星转迟,映窗金桂懒舒枝。

故园秋色今何似,此际销魂君不知。

简评:这首整体的起承转合基本还是合章法的。我们来看:

起承句铺陈了清晨景色,首句之所以有“香”是因为有“映窗金桂”,还是有内在联系的。但“星转迟”三字涉嫌凑韵。“懒”字下得无来由。“香引晓风”也可再斟酌

转句不错,可惜合句和转句脱节。且“君”字也是无交代无来由。需作一定的修改。

9、七绝·游溶洞有感

秉文组02玉玲珑

神仙鬼手巧揉泥,信步闲行几度迷。

问客为何不厌探,恰如飞马踏风蹄。

简评:此首用了渔阳绝句第三法的一部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逐句分析:

起句,赞叹溶洞似鬼斧神工,但“神仙”“鬼手”语意重复,用“巧揉泥”比喻溶洞不恰当。第二句直述。不出彩,但还行。

转句,“不厌探”三仄尾,应尽量避免。

合句,单看很漂亮的句子,但联系起来,既没回答转句的提问,又与主题几乎无关,比喻也不贴切。浪费了这么好的一个句子。

渔阳绝句第三法要求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切要记清这点。

10、七绝、寄怀

秉文07一骏德

钟敲如梦望迟迟,白发红尘两不知。

陌上归来谁送我,断桥明月酒兼诗。

简评:这首的作者是有一定基础的,起承转合基本合章法,整体语感也很不错。但有几处还是需要好好斟酌一下的。我们来看:

起句,用“迟迟”来修饰“望”不妥当,有凑韵之嫌。

承句,“两不知”的是“白发”“红尘”,有点牵强。

转句,既已“陌上归来”,怎么又接“送”字?

结句,不管合不合渔阳绝句第三法,评者自己来说,都很喜欢这句。

整体不错,值得好好再打磨一下。

德纯组34-雪狼

初冬

未临冬月雪吟啼,鸟雀叽喳阵阵迷。

欲问残肢何处去,明春只待旧人栖。

简评:首先这首符合渔阳绝句第三法。但说实在的读过这首第一印象不是手法什么的,是惊悚先不说一二句,先说三四句,“残肢”,这俩字太刺眼了,不明白是承着第二句的“鸟雀”说的呢,还是“肢”是“枝”字的误笔。如果说误笔,则前面的两句铺垫和这句无关,而且残落的树枝能何处去呢,问的没有道理。合句,不管这个字是否是误笔,都与“故人栖”连不上而且这三字很奇怪,故人栖是什么意思?说鸟雀还是人都不恰当。

说罢另评者惊恐的一二句,咱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二句。

起句前四字还可以,后三字“雪吟啼”是什么意思?不通呀。

承句也是,前四字还行,后三字不通。这些都需要狠狠改改。

另外,此首还有个大问题,题目是“初冬”,冬月是初冬吗?显然不是。整首诗没有点出初冬的特色,文不对题了。加油好好修一下吧。

2德纯组15中国书画

七绝·迎君归来

春江水暖燕莺飞,佳女凝妆桥上依。

敢问为何如此喜,盈眸笑语接郎归。

简评:这首七言绝句符合渔阳绝句第三法。基本的起承转合章法还是可以的。再来细看,首句兴起,还行,就是“燕莺飞”结合下文内容,“莺”字不如改成虚字“交”或“双”,这样也算为下面“郎归”埋了伏笔。“水暖”的“水”也可以试着改成虚词。因为这个“水”和前面的“江”语意重复,这个字浪费了。承句引出主人公,可以的。转句,虚词太多了,“为何”和“如此”试着把其中一个改成实词,效果会好些。合句倒是回答了转句的提问,但,太过直白了,导致没有回味的余地。也可以试着改动一下,争取,结有余味。

3、西墙幽径

德纯组17-美好人生

病毒秋来未有期,西墙幽径少人知。

试看杏叶飞何处,黄蝶翩翩落碧丝。

简评:此首第三句也符合渔阳绝句第三法。首句“病毒秋来”四字起得太直白了,评者能揣摩出这是说病毒来了,大家出门少了这个意思,但能改的蕴藉一点会更好。后三字,既然是“秋来”为什么后面又跟上“未有期”三字,歧义不说,而且跟前面几乎不通。次句点出来主题,也可以。

三四句单看,还是挺好看的。但是结合主题,终觉隔着一层,能再增加与主题有关联的词就更好了。还有“碧丝”这个词指初生的草,杏叶都落了,你确定草还在初生?不符合逻辑了。希望作者再好好斟酌一下。

4.德纯组02~樱然

七言绝句赞消防员

身轻似燕跃高台,天降英雄救火来。

试问男孩何择险?肩担使命为消灾。

简评:这首的韵是用的十灰分到第五部的那部分。作业原意应该是让用分到第三部的那部分韵字,但因为没有明白标出说明,这个韵也是能说得过去。

我们来分析,首先,转句用了渔阳绝句第三法,符合作业要求。起句以消防员救火的一个动作入题,承句点题,可以的。转句用了疑问词“试问”。“男孩”俩字在句中感觉别扭,可以试着再斟酌一下换一个更合适的词。

结句回答第三句的提问。但语尽意也尽了,太直白了些,建议作者思考一下,能深化或是换成结有余味的句子更好。

5·冬日思乡

德纯组28-好好

江城十月风曛暖,故里丰年瑞雪堆。

借问村前青竹地,新收冬笋又几回。

简评:此首符合渔阳绝句第三法。起承二句对比江城和故里十月的天气。需要探讨的地方,首句“熏暖”,二字可斟酌。既然首句不用韵,可以使一二两句改成对偶句试试。另外,承句“堆”用的没有美感,可以思考换个动词。

转合句,一问一答,可以的。个别地方需要推敲。“借问”,一般指在近处问,离问的对象近。因为这儿作者并没点出旁边有乡人或朋友,所以,这句的“借”建议换个字。

尾句,“新收”和“几回”有矛盾嫌疑,可以换一下后一个词。留待作者细细斟酌吧。

6·步韵好好诗姐之思乡

德纯组20-陌上行客

客中一梦春长在,镜里双蓬雪作堆。

试问秋风红叶又,故园消息寄几回。

简评:这首有一大问题:尾句失替了。“几”应平,仄了。抛开这一点再看别的。符合作业要求渔阳绝句第三法。再详细来看。

和上一首一样,这首起承两句也是采用的对比手法,梦中和镜里的景象对比,而且尝试用的对偶句,不错。就是承句的“双蓬”作者意在指双鬓,但须注意,“双蓬”和“双蓬鬓”是不一样的。“双蓬”单用指的是蓬船。所以这里需要做一下修改。另外“雪作堆”感觉别扭了。可以试着改掉“作”字,改为类似“繁雪”“鬓雪”这类。

转句可以,结句除了“几”需要改,另外,如果加上一个具体物象可能效果会更好。留待作者自己斟酌吧。

7:七绝:春风笑我一花痴

平水支韵

德纯组30蓟水渔翁

桃红二月未如期,崔护南庄约定时

人面桃花何处觅,春风笑我一花痴。

简评:此首翻作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但惜只有“狗尾续貂”之嫌,没有翻出新意。我们来分析:首先符合作业要求渔阳绝句第三法。再来看:

起句尚可。承句,作者可能是生怕别人看不懂,所以连用“崔护”“南庄”俩词,其实不需要的,如果非要强调出脱于《题都城南庄》用一个词足够了。而且此处用了崔护,你让结句的“我”怎么办?到底想写的是谁,更混淆了。

第三句不用说了,就是直接拿来崔护的句子来用。这个一般都是需要避免的,除非你有特指或是翻出新意来。

结句,“春风笑我”四字尚好,“一花痴”仨字一出,一落千丈,句意余味全无。

基于这几点,建议作者推翻重写一首。加油吧。

8.秋日感怀

德纯组∽飘逸

繁花落尽菊花开,日暮江枫一色裁。

试问秋心何处寄,鸿音只待雁归来。

简评:这首粗略一看起承转合章法挺不错的。但是细看好几个地方需要斟酌。

起句突出菊花,承句却又转到了江枫上。也就是说,这两处至少一处需要修改。如果是铺陈秋日景色,那么起句就不要特意强调繁花落尽之后菊花才开,应该把视角拉到对秋天景色的铺陈上来。

转句不错,可惜合句跑了。“鸿”就是“雁”,那么再看鸿音待雁还合适吗?作者好好推敲一下吧。

9.相思

德纯组33-轻罗小扇

春去悄然来不知,凝绪踌躇把笔提。

窗前轻问小溪水,可曾漫过碧波池。

简评:这首问题太大了。首先,承句失对,结句失对。因为格律错误的地方太多,所以导致对整首没法细评,只能说,好几处语句不妥当需要修改,譬如第一句的“春去”和“来不知”和后面要写的几乎找不到联系。还有“碧波池”这样的用语几近不通,涉嫌凑韵。建议整首推翻重写。

10.春染花溪

德纯组11-踏风堂

浅草青丝满柳堤,红桥碧水入花溪。

芳姿款款去何处,坐艇观鱼听鸟啼。

简评:这首的基本章法可以的。刻画了一幅秀丽的赏春图。个别地方用词再雕琢一下会更好。譬如,“浅草”后面跟“青丝”再后面还有一个“柳”感觉用字重复了,建议修改一下。承句也是,“碧水”“花溪”也是重复。转结句问题不大,还可以。

再试写一首

维州初夏(八庚(平))

夏初依旧冷无晴,时有冰风雪雹鸣。

欲问苍天何圣管,小园静伫待回声。

*维州是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现在是初夏了。

简评:这首也不错,起承两句铺陈了维州初夏富有特色的景象。承句,冰风雪雹鸣,这个天气景象评者也没见过,不知道这个“冰风”和“雪雹”是不是当地独特的现象称呼,如果不是,这两个词需要修改一下。况且后面还跟了一个“鸣”字,风鸣还行,雹鸣不是多恰当。

转句,何圣管,生造词,读着感觉生硬。合句这样也行,但如果能拓开一笔并暗连起承句,或许效果比这个好。

11.雾霾

德纯组29-静雪

硫烟熏得人憔悴,毒气团团堵路来。

若问阴霾何日散,狂风劲扫雾云开。

这首改过之后三四句和雾霾有关系了,这次没有离题。格律和起承转合章法基本可以。接下来,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分析内容。

起承两句,一句味道,一句状态。只是首句有点过,“人憔悴”的主因说是霾,牵强了。承句“毒气”和前面的“琉烟”重复。

转合句,单看句面意问题不大,但深层看,狂风只能把霾刮散,刮到别处而事实并没消除,问题仍然存在,所以意思浅了。另,“霾”“雾”也涉语意重复。

12.咏菊

得纯组09~夏雨

荷残叶落雁南飞,金菊迎风绽翠微。

借问緣何迟至此?屑于百卉炫春晖。

简评:首先说一下,简体字中不要间杂用繁体字。

起句铺陈了一幅萧瑟的秋景图。承句推出主角“菊”,但“翠微”两字需斟酌。这两字通常指青绿的山色,也泛指青山。首句都那么萧瑟了,山还能是清翠的吗?就算用的不是山的意思,用翠微形容菊更不合适。

转句,缘何迟至此,也可以再思考一下,至此俩字不是很恰当。

尾句想表达的意思很好,但表述出来,屑于和不屑意思一样吗?还有后面百卉炫春晖,也是连起来很生硬。作者自己再好好想想吧。

13.《学诗感怀》

德纯组-10陈哲

平仄初来两不知,相逢网络遇良师。

暮年何故寻诗路,经典传承恰是时。

简评:这首起承转合问题不大,也用了渔阳绝句第三法。缺点是每一句都很直白。如果前两句直白,转结能够有余味,其实问题也不算大,但这首,写完了也就结束了,没有回味的余地。这一点写诗的时候必须得注意,诗贵蕴藉。

14《扑蝶》

德纯组-07丹丽人

曲径幽香秋韵美,孩提弄影映斜晖。

何为止步屏呼吸?翼翼小心惊蝶飞。

简评:这首写了一个小孩扑蝶的场景。运用了渔阳绝句第三法,不错的一首。就是几处用词需要再斟酌一下。

首句,“秋韵美”三字太笼统,不如直接描述美景。承句“弄影”二字不恰当。虽然有“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句,但场景和场景不同,意思和意思不同,不能一一而论。转句“何为”俩字也不恰当。“翼翼小心”四字换个别得词吧。成语一般不直接入诗,除非是高手炉火纯青的地步才能用好。

15《小雪夜梦友》

德纯组-25风拂五月

昨夜思君梦相随,离人恨别杳无期。

北疆风朔已飞雪,南下可曾寄汝痴。

简评:此首有一个大问题:尾句孤平了。这个要避免的。另外这首没有按渔阳绝句第三法来写。

除了尾句,这首的起承转都还可以。就是第二句的“离人”“恨别”语意重复之嫌。尾句除了孤平外,遣词上也要斟酌一下,比较生硬。整体看,还不错的一首。

16.七绝·冬

德纯36-人生似梦

寒风瑟瑟入窗来,六角翩翩巧匠裁。

借问梅香能入句,凝诗作赋醉瑶台。

简评:这首想表达的意思不错,但用诗表达出来以后差强人意。

首句承句铺设了一个冬日景像。首句还行,承句,古诗词里雪花不用“六角”俩字,这俩字有别得意思。古人用“六出”表示雪花,但也尽量少用,隔,写出来不好看。“巧匠”俩字还不如巧手好看。转句,到底是问还是不问?虽然有了一个“问”,但整句毫无问的意思,这句也需要修改。结句整个就是凑字。结需要推翻重写。

另,俩“入”字,不规则重字尽量要避免。

17、七绝:小雪思乡

德纯27-真子

迎冬小雪霏霏雨,浥润他乡荻草湄。

试问谁人明白絮,恰如银粟诉归思。

简评:这首诗用大家几乎都能看懂的词汇组合出了几乎都看不懂的诗句整首诗就一个字“凑”。

首句既然雪了怎么又霏霏雨?如果想表达雨夹雪,可以换成别得说法,这样的表达不可以的。承句看着是承了,但组合在一起凑的太厉害。转结句也是同样的问题。除了字数对,格律对,整首无可取的词句。建议推翻重写吧。

18、七绝无题

德纯06~朵朵

落絮浮云怎解颐,几番离别恨无期。

相思何问天边月,泪湿红笺破晓时。

简评:这首起句用落絮和浮云作喻,后面跟的仨字“怎解颐”费解。诗词中尽量避免生涩的词汇。就算大家知道这个“解颐”是面露笑容,这句话仍是不通的。承句乍一看好看,经不起细想,既然都“无期”了,怎么又“几番”呢?转句“何问”俩字用的有些牵强,好像是为了用渔阳第三法而硬加上去的。合句还不错。另,标点要加上。

19七绝雨中情

因核酸检测有异常,小区被封,防疫人员雨中奔忙。有感而记之。

初冬夜雨戌时霏,防疫排查人未归。

医者仁心何处显?危难关口播春晖。

简评:此首的起承转合基本合章法。有一个多音字用错,“难”在与“危”合用时是去声仄音,导致格律错误。

另有几处需要斟酌的地方,起句,既然已经点出“夜”了,紧接着又有一个“戌时”,重复用语。“霏”凑韵了。第二句有些口语化了。转句还可以,结句也是接近口语,而且有口号的嫌疑。这些应避免。

雨夹雪(修改)

文/雪狼

雨雪消融万里霜,寒冰阵阵诉凄凉。

唯余世上冰情在,枯叶飘零恋故乡。

简评:这首题目是“雨夹雪”,但内容却写得是雨雪消融后的种种,所以,文不对题。另,这个涉及到一个物理现象,雨夹雪过后的夜晚不会下霜冻,因为有雪夜里,会出现雪花的凝结降温,温度热量都会因为雪而分解,并不会有大的霜冻出现。

所以不光跑题而且不合常理。忽略第一句的不合理,接着看承句,这两句一下子罗列了雨、雪、霜、冰,作者可能想把冬天的自然现象都罗列一下但是这样只能给人以词穷的感觉。而且,寒冰是怎么诉凄凉的?仍然不合理。

转句,转的莫名其妙,咋又扯上“冰情”在了,生造词,而且不通作者居然觉得这是“世上唯余”的结句又没有来由的扯到枯叶

这样写是不行的,不能想写个啥写个啥,得看题目看主题

相思

轻罗小扇

桌头一本纳兰词,几许伤怀也不知。

千结丁香何试解,东风吹落满庭时。

简评:这首整体来看还是基本通顺的。唯几个地方遣词需要斟酌。

起句无语病,但几乎就是口语,太平顺了,缺少诗的蕴藉。

承句“也不”两个字有歧义,可以试着调换一个别的更合适的词。

转句,“何试解”,生造词,不通,这个得修改。

结句,前五字都可取,唯“庭时”二字与前文不衔接。这几个地方留待作者自己思考吧。

第一课

七绝:诗心

江畔烟村细雨蒙,

梧桐叶落饮秋风。

不知寂寞同谁语,

暂把诗心向晚空。

第二课

七绝:寒松

斜风细雨入秋凉,

遍地红花落余香。

惟独寒松青尚在,

犹依江畔水茫茫。

第三课

七绝:寂寞

秋风瑟瑟叶成堆,

暮雨残灯酒一杯。

何处相思青墨寄,

高楼寂寞影徘徊。

简评:这三首诗的作者如果是第一次写古诗词,写到这个程度已经非常不错了,无论是语感,还是布局,都值得一赞4三首诗分别按了作业要求的韵部,并且分别符合渔阳绝句第一,二,三法。我们分别来看下这三首:

第一首,起承两句由远及近铺陈景色。但在铺陈景色时,需要注意和谐统一。从承句可以看出是秋景,那么我们再来看起句,“烟村”也好,“细雨”也好,通常是描写春日景致的。这倒不是说秋天没有烟村细雨,而是,我们要在短短28字里尽量用有特色的词语,而不是引起歧义的词。第二句“饮秋风”三字有凑字凑韵的嫌疑。转结两句特别好。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既然转结句是围绕“寂寞”俩字生发的,那么再回头看起承句,就应该也对这俩字进行铺设。至于具体怎么修改,还是等作者自己来斟酌吧。

第二首,有一个大问题,就是第二句失替了。“余”应该是仄,这里平了。我们来逐句分析一下:

起句“入秋凉”三字和“斜风细雨”四字里至少有俩字是浪费了,完全可以把“秋”“凉”融入到前四字里去。承句,“遍地红花”一般描述的是晚春景色,不是秋的特征景致。“落余香”三字凑字凑韵了。转句很好看,与前面的景色形成对比,但结句“依”“水茫茫”来做松的背景,有点虚了。而且这个“水茫茫”怎么“依”呢?建议重新改一下。

第三首,是这三首里写得比较好的一首。起承句铺陈了一幅秋风秋雨图。转句单看除“青墨寄”感觉涩外也可以,但联系起来看与起承句有脱节。尾句好看。

整体这三首对于初学者来说,已经不错了。再好好修改一下,写得会越来越好的。加油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17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