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让娃沉迷手机,家长试试上瘾机制,
现在大部分人,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甚至小孩,都加入了“低头族”。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手机已经渐渐地占用了我们大部分的时间。一天24小时,不知道有多少时间是浪费在了手机上面。早上起来第一件事,不是洗脸刷牙,而是先满床找手机。接着一天开始了,无论是在车上,还是在路上,还是在午休的时候,还是在睡觉前,手机都在运转着,基本占据了一整天的时间。
写着写着有种膝盖中箭的感觉,感觉有人在偷窥我的生活。因为这确实就是我真实的状态。大人都如此,何况是孩子呢?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我们都抵抗不了手机的诱惑,又该怎么要求孩子不要沉迷于手机之中呢?而孩子的大脑发育尚未成熟,自制力相比于成人稍差,因此更容易沉迷其中。
手机对孩子有哪些伤害?
1.影响孩子的视力健康和身体发育经常玩手机的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看着手机屏幕时间长了,都会对视力有所影响。当孩子长时间地盯着手机屏幕,会造成眼疲劳,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近视。如果大家注意观察,身边的小朋友基本上都是很小就戴上了眼镜,这与平时接触手机,电视,平板等电子设备脱不了关系。
而且,孩子玩手机的时候都是低着头,一旦入迷,可能一看就是几个小时,脊椎长时间处于不正确的姿势,很容易变形。因此,手机可以说是影响孩子视力健康和身体发育的一个最大原因。
2.影响孩子的思维模式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艾布·拉姆森教授曾经就孩子玩手机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发现长时间玩手机的孩子,性格容易出现懦弱、偏执、暴躁、孤独。
因为手机的存在,影响了孩子的思维模式。孩子可以在网上找到各种各样的内容,因此不想去和别人交流。缺少了交流和沟通,孩子做事情的时候就会越来越要求速度,而不要求准确性。
3.模仿不良行为网络上的消息鱼龙混杂,无论好的还是坏的都有。孩子的年龄还小,还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很容易模仿一些不好的行为。偷父母的血汗钱给主播打赏的案例比比皆是,这也应该引起家长的注意。
而且手机更新换代特别快,某果手机基本上是一年出一款新机,孩子们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学会攀比,因此才会出现卖肾买手机这类的闹剧。看来手机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家庭,都是有很大的影响。
如何不打不骂,让孩子乖乖放下手机?
很多家长可能都觉得,道理我都懂,跟孩子嘴皮子都磨破了,但是孩子就是不听,咋办呢。那我们就来“以退为进”,研究一下“上瘾机制”,或许能让孩子乖乖放下手机。
这是美国作家尼尔·埃亚尔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商业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机制,让一个用户养成使用某种产品的习惯,最终依赖上产品的一种机制。
上瘾机制包括四个阶段:触发、行动、多变的筹赏、投入。
打一个比方,现在正值盛夏,每次热的不行的时候,都很希望喝一瓶冰冰爽爽的饮料。而在下班的时候,电梯里面闷闷地,放着“冰力十足”的饮料广告,这时候,想喝饮料的欲望就被触发了。接下来就去便利店里面买饮料,结果发现自己中了“再来一瓶”,这就是多变的筹赏。老板告诉你,这个饮料的中奖率非常高,下次你不知不觉的又买了这个牌子的饮料,就增加了投入。只能加的投入越多,最后就会越依赖这个产品,就不知不觉的“上了瘾”。
孩子玩手机上瘾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家长要研究明白,孩子为什么会想要玩手机。大抵不过是这么几点:1、孩子看父母的注意力长时间在手机上,产生了好奇。2.孩子知道手机上可以看动画片,玩游戏。3.同学们都在玩,自己也想玩。4.没意思,孤单。
找到原因以后就要开始避免让孩子继续玩,这是最基本的。家长要把手机给孩子的“多变的筹赏”减少,当孩子不玩手机了,给孩子相应的奖励。这样孩子就会觉得,不玩手机是可以得到奖励的,不是一件坏事情。
父母可以给手机设定一个孩子无法破译的密码,或者改掉家里wifi的密码,让孩子连接不上。当然,也可以跟孩子协商:手机可以玩,但是玩20分钟,要帮妈妈做30分钟的家务;背英语,背古诗等等。提高成本,让孩子觉得,玩手机是一件不值当的事情。
父母也要以身作则,不要在家有事没事就捧着手机。自己都没做到的事情,又怎么能要求孩子去做到呢?如果家里没有触发孩子想要玩手机的“诱因”,孩子也就想不起来手机这件事情。而且如果放下手机,家长就有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孩子,这也是提升亲子关系的好机会。
家长可以带着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比如一起去旅游,呼吸新鲜空气,也可以打打球,游游泳。这些运动都是有益于孩子的身体健康的。除此之外,家长可以给孩子购买一些开发益智的游戏书,跟孩子在家做做益智类游戏。不仅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让孩子更加聪明,还能促进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这套我家孩子自己在看的《聪明宝宝全脑新思维游戏》,全套10册,分别是:比较能力、组合能力、艺术创想、找关联、推理能力、规律认知、记忆力、判断力、协调能力、生活常识。一共十本,训练目标明确,从不同的角度来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
原价90元的书,现在活动价只要45.8元,不仅能够让孩子玩得开心,还能提升孩子的智力,还能在陪孩子玩的过程中提升亲子关系,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育儿有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