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是如何改变不列颠岛的
年意大利队凯旋
在罗马与球迷共庆欧锦赛夺冠▼
说到意大利与不列颠岛上英格兰人的关系,其实可以从年7月12日,欧锦赛决赛伦敦球迷骚乱事件就可以看出来,此次事件发生后,意大利人还没有进行庆祝,就因为英国球迷的野蛮举动匆匆离开。而从这里就可看出来,英格兰人最瞧不起的就是意大利人了。
其实在数百年前,英格兰人根本没有资格瞧不起意大利人,反而受到欧洲大陆国家的鄙夷,当时的英格兰人,见到意大利人无不笑脸相迎。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完全是由于英格兰就是从意大利那里赚到第一桶金的,否则的话英国根本不可能成为日不落帝国。
中世纪的欧洲,要说哪里最富庶,绝对是意大利,当时的亚平宁半岛从表面上看,被分为了米兰公国、威尼斯共和国和佛罗伦萨共和国等城市国家,可这些城市国家的实力都不容小觑,尤其是在经济实力方面,亚平宁半岛可以说是当时整个欧洲最富庶的地区了。
亚平宁半岛▼
亚平宁半岛诸城邦之所以如此富庶,首先就是自西罗马帝国以后,除了自顾不暇的东罗马帝国外,欧洲再也没有一个强大、长期稳定的集权国家了,再加上欧洲大行其道的分封制度,致使欧洲各地城邦公社的出现,尤其是亚平宁半岛上的城市公社,利用教廷与世俗政权摩擦产生的真空、欧洲的长期战乱形势以及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此后逐一将行政、司法、外交等权力收回,并最终形成了一系列自治的城邦国家。
不过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亚平宁半岛的富庶,主要还是由于当时意大利控制了地中海的贸易。毕竟当时那个年代,探索时代连萌芽阶段都算不上,比如率先发起大航海时代的西班牙王国,此时还根本没有出现。
在摩尔人长矛战刀下
瑟瑟发抖的基督教诸小国▼
虽然意大利诸城市国家,并不是大航海时代真正的引领者,可在地中海贸易仍然占据欧洲主要贸易路线的时代,意大利仍然握有东西方海上丝路贸易的主要控制权。来自中国的瓷器、丝绸,东南亚的香料,再经过阿拉伯帝国穆斯林商人之手,流转到欧洲各地,由于当时意大利北部的商人们和中东的穆斯林商人搞好了关系,获得了源源不断地奢侈品,并成为了当时欧洲最先富起来的那批人。
其实意大利诸城市国家,不甘心长期担任中间商,还企图通过自身的发展和窃取商业技术等手段,通过直销模式赚取更高的利润,比如欧洲玻璃制造技术,就是首先出现在亚平宁半岛,除此之外他们也从东罗马帝国那里窃取到了丝绸技术(而东罗马丝绸技术,是从中国南北朝南梁国那里窃取的)。
值得提及的是,亚平宁半岛的商人们,为了独占地中海贸易,竟然唆使十字军攻下了君士坦丁堡,成功达到了他们的目的,而这也是巴尔干半岛(受东罗马控制)没能像亚平宁半岛那般富庶的原因之一。不过最终随着奥斯曼帝国没有阿拉伯帝国那么好相与,以及探索时代的来临,亚平宁半岛的诸城市国家逐渐没落,不过这些都是后话。
率先富庶起来的亚平宁半岛人,自然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了,精神追求可以通过文艺复兴来实现,可对生活日用品品质的追求,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要想要吃到更健康的食物、穿更舒适的衣物的追求,实现那个时代的消费升级,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说,肯定还是要和临近的欧洲同胞们交换得到才更合算,况且来自东方奢侈品的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虽然他们拿到手的价格,比更西边的那群野蛮人要便宜的多。
佛罗伦萨古城中心▼
其实当时亚平宁半岛商人们,选择从欧洲其他地区进口货物,也是有自己苦衷的。亚平宁半岛城市国家虽然富庶,可毕竟土地面积过于狭小,无法满足他们对生活日用品的所有需求,于是他们选择向欧洲其他地区进口原材料,再送到自己城市中的手工工场进行加工生产,制作出了附加价值更高的商品,除了能满足自身需求外,还可以将剩余商品对外销售,获得更高的利润。
就拿皮毛生产来说,当时光佛罗伦萨就有约家从事毛织品生产的手工工场,大约有3万名毛纺织工人,年产8万匹左右的呢绒,而这还是年亚平宁半岛上一个城市的数据。
当时的皮毛生产,主要原材料就是羊毛了,当时亚平宁半岛商人最终选择了英格兰的羊毛。当时欧洲盛产羊毛的地区,并不是只有英国,伊比利亚半岛当时也盛产,不过当时伊利比亚半岛上主要控制权还在摩尔人手上,再加上长期的战争,当地的羊毛生产无法满足亚平宁半岛商人们的需求,而其他国家也不具备英格兰那么大的产量(况且产量高就意味着便宜),所以纵使他们再看不起英格兰人,只要有利益其他的就没那么重要了。
英格兰地区之所以盛产羊毛,与当地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当时的英国还没有统一整个大不列颠岛,他们的只控制了大不列颠岛的东南部,也就是今天英国首都伦敦附近的低地地区。这块低地相当优良,为英国完成农业的积累,给国家未来的进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过这是探索时代获得美洲农作物之后的事情了。
大不列颠岛▼
当时英格兰的农业时代,根本算不上良好,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英国的纬度相对较高,纬度高就意味着气候寒冷,以当时的科技水平,无法依靠农业支撑经济(毕竟当时土豆、玉米等农作物还在欧洲人的认知之外),更何况,这块低地还要时不时面临潮侵、海侵等问题,当时的英格兰人根本无力解决这个问题。
而这也是当时英国比其他欧陆国家弱小的原因,由于无法按时成熟的粮食作物,只能让英格兰人依靠畜牧业生存,比起能轻易种出粮食的亚平宁半岛、法国南部诸平原和伊利比亚半岛,这里的日子实在过于艰苦,而这也是当时欧陆主流国家,看不起英格兰的原因之一,毕竟在很长的时间内,英格兰人甚至连英吉利海峡都跨不过去。
而当时的欧洲,还不像后世那样盛行争霸之风,各个国家的认同还不明晰,只要有利可图,各国就会按照自己的比较优势为其他国家提供货物,而英格兰的优势产物就是羊毛了,而与大陆一海之隔的英格兰,虽然由于地势和气候问题,只能种植牧草,而鲜美多汁的牧草就意味着畜牧业,具体的产品则是羊毛了。后来的英国人不无嘲讽地评价,这一段时代的英国就像是欧洲版的澳大利亚。
英格兰
遍地是肖恩▼
亚平宁半岛商人们的呢绒货源问题解决了,可还有其他问题,先不说亚平宁半岛与大不列颠岛南部距离过于遥远,就算抛开这个问题不谈,当时竟连能不能成功运过来,就是个很大的问题。
当时运输的手段,无非就是三种,那就是海运、陆运和河运了。
我们先来看看海运,当时如果从海上走,可以从伦敦港出发,沿着欧洲北部的海岸线,绕过伊比利亚半岛,从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最终将羊毛运到亚平宁半岛。然而很可惜,当时的直布罗陀海峡南北都被摩尔人所掌控,基督徒商船别说想通过,没把你击沉就算不错了。
而如果从陆地上转运,在没有内燃机的时代,单纯靠马车运肯定不现实,又慢又贵。
如此看来,走内陆淡水河道倒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可惜的是,当时能够通往意大利的水道却并不多,要说的话也只有莱茵河这一条。从地图上来看,由伦敦发出的羊毛,想要进入莱茵河,最快捷方便的转运港口就是今天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港了,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安特卫普港才逐渐兴起,并最终成为了比利时最大海港了(欧洲第二大港),而比利时第二大城市安特卫普,就是从这个时候通过海港贸易量的剧增逐渐发展起来的。
安特卫普就是一个港城
正经港城,除了港口就是港口▼
而由英格兰提供的优质羊毛,在安特卫普重新打包,走莱茵河一路上溯,翻越阿尔卑斯山就能到达意大利。到后来,安特卫普人干脆开办了毛纺织工厂,把羊毛直接制成成衣,卖到意大利,赚取第二笔差价。而英国的牧民,也从这笔生意里赚得盆满钵满。
这笔羊毛贸易对于意大利人来说不过是消费升级的一环,对不列颠岛上的地缘格局却产生了他们自己也没有意料到的惊人影响。
此前的大不列颠岛上,最大的两股势力,就是以优质羊毛产业为主英格兰和以高地农业为主的苏格兰了,纵使英格兰实力强过苏格兰,可由于苏格兰拥有高地的防御优势以及彪悍凶猛的山民,还是能基本保证自身独立的。
追求自由的苏格兰人▼
然而当英格兰人通过羊毛贸易赚到钱之后,综合实力迅速提高,迅速就碾压了苏格兰,并通过长期的渗透和征服,利用体量上的优势,最终整合了很不听话的苏格兰。
苏格兰风琴▼
英格兰整合英伦三岛▼
解决了苏格兰后,不列颠岛上零零散散的其他政权,就更加不是对手了,不久后英伦三岛上,外部就只能英格兰发出的声音了,并最终随着探索时代的全面来临,利用海洋对英格兰出色的保护、利用赚取的利润全发展海军,在完全控制英伦三岛的情况下,即使强盛如法兰西第一帝国、德意志第三帝国,也很难对这里构成威胁。
而英格兰的财富和伦敦的权威,也得以在这种舒缓的外部压力下慢慢自我积累,随着中央政府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也越来越有能力去控制自己的领土边疆和海上帝国,后来大英帝国的雏形,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这时候对海洋充满兴趣的英格兰人,才得以把千年来的航海经验付诸实现。
此后通过一系列对外战争,英格兰治下的英国接连干掉了起初的海洋大国——西班牙、法国和荷兰,成为了唯我独尊的真正海洋帝国。实力大涨的英格兰人,自然不会放过就此止步,通过榨取殖民地更多的资源,英格兰得以逐渐成长为庞然大物,并最终成为全球最强帝国。
从昔日名不见经传的“世界边缘”到掌握全球霸权数百年的“日不落帝国”,英格兰人除了要感谢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先祖们奋发图强的不懈努力,理当应该感谢一下意大利亚平宁半岛的商人们,才让他们赚到了第一桶金。
不过去年的欧锦赛决赛伦敦球迷骚乱事件,英国球迷们显然忘记了此事,只依稀记得他们祖先在发迹之前盛行的传统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