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珲在地图上刻画人生

凌晨1:30,办公室的灯还亮着,一场视频会议正在召开。金属框眼镜下,66岁的林珲双目炯炯。他和团队正在绘制疫情防控“活地图”。

什么是“活地图”?借助地理信息科学技术,锁定患者位置,预测疫情传播情景……疫情初期,这样的“活地图”为科学防疫提供了决策依据。从青丝到白发,从笔尖绘图到模拟制图,从求学美国、执教香港到回归家乡……作为国际知名的地理学家、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院长,林珲和地图打了40多年的交道。

时光回转。年,林珲赴美攻读博士。一次偶然,某位美国教授说道:“地理信息系统这个学术圈,只有北美、部分欧洲和澳大利亚。”林珲深受触动,决心创立属于全球华人的地理信息学术组织。年林珲与伙伴们发起成立了全球华人第一个地理信息领域的专业协会——国际华人地理信息科学协会(CPGIS),近30年来致力于推动海外华人与中国内地的科研合作与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

年,初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的林珲,面对办公室墙上的中国地图,思考起两岸四地的地理学者的交流与合作模式——于是,由两岸四地11位知名学者执教,首次海峡两岸远程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就此诞生。此后,林珲每年都和两岸的朋友们共同组织“海峡两岸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学术论坛”。

香港回归祖国伊始,林珲就多次组织港台学生到内地(大陆)考察,从丝绸之路到长江三峡,从“东深送水工程”再到赣南老区,林珲希望香港与台湾的学生了解祖国内地(大陆)的过去与今天。

在推动香港与内地地理环境技术合作上,任劳任怨的林珲做起了开疆辟土的“垦荒牛”。年,林珲牵头在香港高校内建立了第一个“国字号”科研单位——国家遥感中心香港基地,并建成了由国家科技部与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署共同支持的香港卫星遥感地面站。

为响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林珲还多次邀请区域内高校专家与政府部门参加环境遥感论坛,推动多方合作开展跨境环境安全的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

头顶安全帽,手拿探测仪,身旁电脑滴滴作响……林珲和博士生马培峰正在分析珠港澳大桥人工岛的沉降。“雷达图像监测系统能够准确高效地分析地质环境,给大桥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在海南,博士生张鸿生正在测量红树林下的植物群落信息;在深圳,博士生车伟涛正在进行珠三角和香港地区的空气质量移动检测;在东莞,地面沉降探测项目如期展开……

这些年,林珲培养的“后浪”们纷纷挑起大梁,同他一道利用手中的专业知识不遗余力地推进两岸四地融合发展,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而为了祖国地理环境技术发展,林珲做的远不止于此。从教28年来,林珲教授培养了50余名博士生与近50名博士后研究员。

去年,林珲离开自己工作了26年的粤港澳地区,回到家乡江西任教。如今,他多了一个新身份——江西省科普大使。他在江西省地图上标出了他的新目标:走遍江西个县市区的所重点中学,向更多的中学生科普地理信息科学。

“现代地图能够把时间和空间完美地集成一体。”林珲说,他的青春书写在祖国的一幅幅地图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6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