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殖民者的艰辛发展史,也是土著人的
英国人在澳大利亚的殖民并非一帆风顺,他们要应对其他国家抢夺的可能性,还要应对新环境的挑战,更要面对随船而来的军队和流放罪犯的管理。这一切,仿佛都是值得载入史册的业绩。而在英国人来到澳大利亚之前,这里,已经居住着多个原居民部落,西方文明的硬殖入,对于他们,是一部苦难史。
艰辛殖民史
前篇已述,英国派往澳大利亚的第一任总督是亚瑟菲利普。他初停泊在植物学湾时,认为此处并不适合居住。殖民事业一开始就不顺利。总督将人员留在原地,自行前往选择新的居住点。
在此过程中,有两艘法兰西船也泊在植物学湾,当时人们认为这是荷兰船,因此推测是荷兰人前来兴师问罪,毕竟是荷兰人先发现这块地的。结果最终发现来的法兰西人并没有就这些地方与英国人产生争论。似乎荷兰人、法国人对英国在澳大利亚宣布主权与开始殖民并不是很感兴趣。
也许是欧洲其他国家对澳大利亚的认识不够,给了英国人一个极佳的独占机会。当然,这与19世纪英国的海上力量发展有很大关系。英国的海上力量不令保证了杰克逊港及其周围几个殖民地的安全,还确保了英国在19世纪对整个澳大利亚的统治。
年1月26日,亚瑟.菲利普在悉尼湾扬起了英国国旗。他坚信:这片土地将成为大不列颠最有价值的资产。
然而,拓荒者的工作并不容易。由于殖民地的主要劳动力是流放的罪犯,他们中的许多人懒惰又无能。不仅如此,初开拓的殖民地物资供应十分困难,遇上供应船不能及时到达,殖民者们就会挨冻受饿,罪犯们怨声载道。亚瑟.菲利普以惊人的毅力与信心,在他任上实行了殖民地的自给自足。
最初的摸索后,殖民地的管理问题凸显出来。
为便于管理新殖民地,英国政府组织了一支特殊步团在新南威尔士定居,为鼓励他们安居,政府用土地作为奖励。
但是,军方力量在殖民地发挥了许多副作用,他们时常制造骚乱,甚至罢黜过总督。
起初亚瑟菲利普为了约束官兵们沉湎酒色,禁止贩卖殖民地贩卖郎姆酒。但在其后,陆军少校西斯.格罗斯临时管理期间,此项禁令被废,酒精的泛滥引发了疾病、犯罪等恶果。少校对自己的部下十分慷慨,允许军官们获得土地,并让罪犯们为军官的私人土地劳动。
第二任总督约翰.享特接手时,殖民地已沦为军人的私人发财地。他们垄料贸易,利用免费劳动力来开垦自己的土地,殖民地再也没有开垦过新的土地。而且殖民地的司法权也掌握在军队手里。约翰.享特本身不太强硬,很快被排挤出了殖民地。
新上任的菲利普.吉德利.金是个强硬的管理者,他甚至会在适当的时机里,把他自己的命令以“陛下的命令”发布。并试图打击朗姆酒贸易和官员之间的贸易。但收效甚微。继任的威廉.布莱手段强硬、纪律严明,但性情暴躁粗鲁,遭到既得利益的强烈反扑,他在一场叛乱中被赶下了台。
殖民地的总督和军团的矛盾变得激烈起来,军团中尉约翰.麦克阿瑟从羊毛生意中积聚了大笔财富,成为与总督对抗的领军人物。
反对威廉.布莱的暴动发生后,英国当局决定由一位英国军官来继任总督。拉克伦.麦夸里上校统领的第七十三高地团被派往悉尼驻守。拉克伦.麦夸里从军三十多年,威望很高,更兼有一支装备精良的军队在手,因此,原新南威尔士军才不敢轻举妄动。拉克伦.麦夸里牢牢掌握了殖民地控制权,并解散了原军团。由于特殊时期局势不稳,拉克伦.麦夸里的独裁统治得到了伦敦支持。
为缓解自由殖民者与流放罪犯的矛盾,这位独裁总督做出过不少努力,他坚持让军官们和他邀请的刑释人员一起进餐。虽然他的诸多政策遭到非议,但他在澳大利亚成功统治了十一年,是在任时间最长的总督,在他离开悉尼前,英国在澳大利亚在殖民地面积约有三十五万亩,人口加起来超过四万。
英国政府在不断改进对殖民地的管理方式时,也没有停止对澳大利亚未知地的探索。
在杰克逊港设立的安置地,以及在帕拉马塔和霍克斯伯里河拓展的殖民地,仅仅是整个澳大利亚面积的极其微小的一部分。
悉尼远处的山脉被笼罩在一片蓝色的氛围里,人们认为,那里有通往希望的路。随着殖民地的扩张,翻越蓝山成了当务之急。年,勇士们从彭里斯出发,在茂密的灌木丛和原始森林中经过了漫长的十五天跋涉,绕过了高山和峡谷,终于看见了西边绿色的巴瑟斯特平原。
英国人在澳大利亚的一系列海路探险任务也顺利完成。年,他们发现了西港,这是自澳大利亚建立殖民地以来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年,马修.弗林德斯指挥“调查”号环绕了整个澳大利亚,并绘制了完整的澳大利亚大陆地图。年,新南威尔士总督芮福.达利命埃德蒙.洛克伊尔宣布英国对整个澳大利亚的领土主权。英国在澳大利亚在每一处海岸都设了安置地。
英国人在其强有力的海上力量的支持下,也在富有冒险精神和开拓精神的驱动下,独占了澳大利亚。这在他们看来,是一份辉煌的业绩,而对于世居于此地的土著人来说,却是一场灾难。
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血泪
欧内斯特.斯科特在其著作《澳大利亚史》里对土著人的遭遇很是轻描淡写。
他在书中写道,年,陆军少校埃德蒙.洛克伊尔带领探险队勘察布里斯班河。以下是他与土著人的交道。
令人感到惊喜的是,埃德蒙.洛克伊尔少校的日记里体现出了人性的善良光辉。他与当地土著人相处得非常融洽,在离开时,还试图与一个土著人交换一条漂亮小狗。他写道:“我提出用一把斧头交换小狗。小狗主人的同伴也劝他收下斧头,但他正要答应时小狗舔了他的脸,于是,他摇了摇头,决定留下小狗。后来,我用颜色鲜艳的手帕和其他东西交换小狗,但都没有用,那个土著舍不得自己的小狗。不过,我最后还是将斧头和手帕送给了他。
但英国人的殖民史绝非如此温情脉脉。
英国政府在塔斯马尼亚岛发布过一份图文并茂的公告,旨在提倡土著居民与定居者之间和谐共处。但事实上,丛林土匪(刑释犯和逃犯)们在对土著进行蹂躏和掠夺。殖民者也对土著人进行杀戮。
压迫最终导致了反抗,但白人拥有先进的武器,土人的棍棒和长矛根本无法抵抗。《塔斯马尼亚史》作者约翰.韦斯特这样形容当时战争之惨:
受伤的人的脑袋受到重击,婴儿被丢进火里,刺刀一次次插入瑟瑟发抖的身体中,土著人在火焰旁相拥入眠,却在黎明前成为祭奠自己的灵火。
在这血腥中,欧内斯特.斯科特认为,有个叫乔治.奥古斯都.罗宾逊的人,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仁慈。他跋涉几百英里,接交了一些土人,与他们交朋友,并在这些朋友的带领下来到其他土人藏身之处,土人用长矛对准了他,他毫无惧色,走到他们面前,与他们握手言和。
乔治.奥古斯都.罗宾逊的仁慈与勇气避免了一些流血。但欧内斯特.斯科特也承认,只要土著人、殖民者和罪犯生活在同一片大陆上,就一定会有斗争。乔治.奥古斯都.罗宾逊不可能把所有的地方走遍,他不可能拯救所有人。
估计欧内斯特.斯科特出于立场,在《澳大利亚史》中对这些流血没有倾注更多笔墨。据相关资料表明,从年起,由于土地与生活资源的冲突,至少有两万土著人死于土地的冲突,许多土著人沦为奴隶,大部分的土著人失去了肥沃的可生存的土地被赶往不毛之地。更灾难性的是移民带来了大量的疾病,缺少生活资源的土著人贫病交加,至年,土著人在澳大利亚人数大给仅存七万人左右。而据统计,在欧洲人占领这片土地前,这里生存着七十五万土著人。
也许,这些西方“文明人”会辩解他们带来了文明:土著人生产方式低下,不适合社会发展。
但有谁问过,失去了家园与生命的进步是不是他们想要的进步?土著人是否愿意改变?所谓文明是不是他们想要的?
英国人硬殖入澳大利亚后,如何推进这个国家的民主化进程?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