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前,他第一批从中国抵达澳大利亚

咨询白癜风专家 http://news.39.net/ylzx/bjzkhbzy/

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墨尔本,拥有这个国家最古老的唐人街。年过八旬的百瑞世英就住在距墨尔本市中心20多公里的布莱克罗克小镇。

从他的面孔上,已很难看出中国血统的痕迹。实际上,他的曾祖父麦世英正是有记载的最早来到澳大利亚的华人移民之一。

图为百瑞世英在家中回忆自己的父亲马丁世英(年6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白雪飞摄

他来自中国:“诚实、受人尊重的品格”

在墨尔本唐人街深处,隐藏着一栋五层红砖小楼,澳华历史博物馆就坐落在这里。跨进博物馆的红漆大门,仿佛走入另一个时空,一份份资料、一件件展品,将参观者带回年前华人移民刚刚登陆澳大利亚时的情景。

图为澳华历史博物馆正门(年6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白雪飞摄

根据现存资料,麦世英年出生于广东。年,刚二十出头的麦世英搭乘“月桂号”轮船,以“自由移民”身份抵达悉尼的杰克逊港,成为有记载的最早一批来澳华人移民中的一员。

没人知道他为什么要只身一人远渡重洋,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来到澳大利亚之后,麦世英很快熟悉了这个陌生的国家,并扎根下来。

图为麦世英曾工作过的农场,由温莎多伊尔提供。新华社记者郝亚琳摄

从杰克逊港沿帕拉马塔河逆流而上,不多时就能到达悉尼以西20多公里的帕拉马塔。在这里,麦世英度过了人生中的重要阶段。

他在农场做过木匠,因为工作出色而得到雇主首肯。其中一位雇主——当时很有声望的地主和商人约翰布拉克斯兰还给他写过推荐信,形容麦世英“有着诚实、受人尊重的品格”。

正是由于雇主和朋友们的帮助,麦世英得以在帕拉马塔买卖土地,并在当地经营过小酒店。后来,他不仅拥有了自己的房舍,还雇了两名仆人。

图为有麦世英签名的文件,由温莎多伊尔提供。新华社记者郝亚琳摄

年,麦世英和爱尔兰移民萨拉汤普森结婚。年代初,麦世英曾回到中国,待了约五年时间,又再次返回澳大利亚。这时,萨拉已经去世。不过,这段婚姻给麦世英留下了4个儿子。

百瑞世英就是麦世英二儿子乔治休斯世英的孙子。由于父亲早逝,百瑞世英对祖上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就连自己的曾祖父是麦世英这件事,也是他的一位远房亲戚温莎多伊尔告诉他的。

三十多年探寻:“总感觉我们和中国有某种联系”

温莎多伊尔是麦世英大儿子约翰詹姆斯世英的后人。

图为麦世英大儿子约翰詹姆斯世英,由温莎多伊尔提供。新华社记者郝亚琳摄

“当时,总感觉我们和中国有某种联系,但谁也说不出到底是什么。温莎进行了大量研究,终于找到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那些信息。”百瑞世英说。

温莎多伊尔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研究麦世英和他的家族,但历史久远,很多资料都已散失,甚至无法找到一张麦世英的照片。

从博物馆到图书馆,从报纸书籍到政府档案,温莎多伊尔只能一点一点挖掘和整理所搜集到的每一份资料。

当时报纸上刊登的“月桂号”轮船信息、帕拉玛塔早年地图、麦世英领取工钱的记录、家族其他成员老照片……

图为温莎多伊尔的父母,由温莎多伊尔提供。新华社记者郝亚琳摄

三十多年下来,温莎多伊尔积累了厚厚几大摞资料。不仅是麦世英,家族其他一些成员的人生轨迹也逐渐清晰起来。她甚至腾出家里一个五斗柜,专门用来存放资料和研究成果。

“我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作家,但我想了解我的祖先,了解他的家庭。希望我的研究能帮到想继续研究麦世英和那段历史的人。”温莎多伊尔说。

他特意把世英留为新的姓氏

来到澳大利亚后,麦世英入乡随俗,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约翰,但他的中文名——世英,却作为他新的姓氏被保留了下来。

“我想,他还是为了和自己的过去保持一个联系。”百瑞世英说。

现在的帕拉玛塔街头已难觅麦世英当年的足迹,他的后代子孙也已完全融入澳洲社会。但那份中华血脉,就像他们继承下来的独特姓氏一样,仍然是无法割舍的。

图为百瑞世英(左)和妻子芭芭拉世英(右)在家门口谈笑(年6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白雪飞摄

百瑞世英没去过中国,已过耄耋之年的他也很难再成行。偶尔,他会去墨尔本市中心唐人街的澳华历史博物馆转一转。

但他的四个孙辈中,23岁的尼古拉斯不仅去过中国,还对中文很感兴趣,学习过几年。

“有时,我会让尼古拉斯帮我翻译发给我的中文邮件。很可惜,我没有学过中文,对我来说那太难了。”百瑞世英说,“我和华人社区的联系不多,但我和我的家人都为我们的血统而骄傲。”

图为澳华历史博物馆讲师为当地学生讲述澳洲华人历史(年6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白雪飞摄

今年是华人移民登陆澳大利亚周年。如今,澳大利亚统计的华裔人口已超过万,占人口总数逾5%,华人足迹遍布澳大利亚各地,华人对澳大利亚的贡献也得到了其他族裔的认可和尊重。中文仅次于英文成为澳大利亚使用人数第二多的语言。

澳华历史博物馆的设立,也正是缘于华人数量和影响力的增加。年,澳大利亚华人团体创立了这一非营利机构,用于记录、收集、保存和研究华人及其后代在澳大利亚的历史文化以及中澳关系形成的历史渊源。目前,博物馆共收藏余件展品。

“年来,华人对澳大利亚的付出与澳大利亚其他族裔的付出是同样的。”澳华历史博物馆主席区镇标说,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华人的历史文化,了解华人对澳大利亚的贡献。

麦世英的故事已经过去年,但更多的华裔故事还在澳大利亚继续书写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47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