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第三大城市,被人称为村,真正
抵达澳洲第三大城市、昆士兰州首府布里斯班时,已是午后时分。这个季节的中国正是一年当中最冷的时候,而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却刚进入夏季不久,到处一片葱茏。宽阔的布里斯班河从酒店楼下蜿蜒而过,站在酒店阳台上,可以感受到从河面吹来的阵阵暖风。
考虑到连续飞行十多个小时会疲劳,接待方建议我们先在客房休息一下。但我睡不着,干脆去了河边散步。布里斯班河沿城区南部蜿蜒而过,最终汇入二十多公里处的太平洋。河面上有一些游艇和复古风格的木帆船,或快或慢地在河面上游荡。
更多的私人游艇则停在了指定的锚地。我在河边的长椅上坐下休息时发布了第一条关于布里斯班相关的朋友圈,没想到立即招来一群人对这座城市的点评留言,而其中提及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布村”。有趣吧?明明布里斯班是澳大利亚的第三大城市,却被人称为“村”!
其实布里斯班被叫“布村”并不是什么新鲜事,除了我们这些外国游客会叫它“村”,就连本地人都管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叫“村”,还自嘲自己是“布丁”。当然,在澳大利亚被称为“村”的地方不光第三大城市布里斯班,还有第二大城市墨尔本也被称为“墨村”。
有人会说,把一个GDP总量亿元的城市叫“村”,这是西方人的幽默感。其实不对,众所周知,澳大利亚地广人稀,虽然布里斯班是全澳第三大城市,但全市人口却不到万(仅相当于北京市丰台区人口量),而市区面积却达平方公里(略小于北京市)。地有的是,市民的住宅自然很分散:大多数市民的房产都在距离中央城区十几二十公里的郊区地带,而城区只是一个人们上班工作的地方。白天看似车水马龙,但下班后或周末时,就会有种“人去楼空”的“荒凉感”。
另外,家住郊区的布里斯班人大多拥有单栋独院的房产,邻居之间的住所相距很远,平时在街上很难遇到相识的邻居,偶尔晨跑遇到个熟人,准会热情地问候打招呼。另外,许多住在郊区的布里斯班人的House都是别墅房,兼有居住和休闲的功能,一般别墅前后还带有花园。只要有空,全家人就开着割草机给花园除草、浇灌、捉虫子,典型的农村田园生活。农活儿干多了,当地人自然会有“农民”的感觉。
再一个原因,就是在二三百年前,布里斯班就是一个面积广阔的无人海湾,直到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才有成批量的移民来此定居。在这最初的年里,当地仍然到处是渔村和牧场。而前几批来的移民也不是游客,他们是被流放的犯人、流浪汉和冒险家,以及淘金者。
当人口越来越多的时候,渔村、农场、林场和牧场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逐渐城镇化,且慢慢有了统一的管理机构,金融机构,饭店、公园和体育馆,盖起了更多的公共建筑。时过境迁,虽然布里斯班城如今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但从渔村、农村、牧场中脱胎换骨的印象却始终留在当地人的观念当中。每每提到当地的发展史,当地人总爱往“村”上靠。
在布里斯班旅行期间,经当地华人介绍,我接触了布里斯班的普通年轻人。在与他们的聊天中,我感受到“布村”人根本不避讳我们这些外国游客喊他们的城市为“村”,反而觉得这个比喻最恰当:人们的房子在乡下,每天开车进城上班,出入高楼大厦之间干着体面的商务工作。家与公司之间没有交通堵塞的困扰,也让他们很享受这种“奔波”的感觉。一到了周末,则又可以留在家里打扫花园,除草耕种,每个人都像是“都市放牧者”。
说实话,当“布丁们”对我们这些中国游客侃侃而谈他们的“村里”生活的时候,确实让人产生了羡慕嫉妒恨的感觉。试想在中国,无论你是在北京、上海,还是广州这些一线大城市生活,它们每一个都比布里斯班的经济体量更大、经济发达程度也更高,但大多数人却只能住在鸟笼一样的楼房里,过着“”的日子,虽然赚钱不少,却对生活缺乏激情,而且赚到的钱更多是用来还车贷、还房贷,支持孩子的课外教育,自我牺牲的是生活的品质。
说来说去,布里斯班被人们称为“村”,在某种程度上并不算是贬低或嘲笑,相反,可能是如今一些人选择移民海外的理由,当然这也是让我们汗颜之处。都说国情不同,环境不同,人与人的追求也不尽相同,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布里斯班人也有他们自己对生活、对工作的理解,这一点可能中澳两国永远不可能一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