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第二期

希特勒举措

(一)希特勒的目标是拿破仑式的:在德国控制之下建立一个日尔曼大陆体系。同时他的手段也与那位皇帝相差不远:把德国从国际性资本主义的枷锁之下解放出来,联合所有的日尔曼民族共同组成一个第三帝国,在东欧建立一个所谓“生存空间”。他认为这对于德国的经济安全是有必要性的,正好像拿破仑认为莱茵联邦对于法国的战略安全是有必要性的一样。19年1月希特勒如愿以偿成为内阁总理,希特勒上台后成立的内阁,称为“民族团结政府”。此时希特勒还是无法坐享独裁之权力,他在内阁中要受到总统权力的限制和内阁联合伙伴的制约。希特勒的内阁依然在宪法约束范围内,尽管国会的权力受到严重削弱,但是各党派仍有可能利用宪法中规定的权利反对希特勒政府,也有可能在民社党违宪时通过宪法程序表示反对。总理职位满足不希特勒的胃口,希特勒一心追求的目标是彻底废除议会民主制,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希特勒手握行政大权后要独裁还须获得立法权,但是要攫取全部权力并非易如反掌之举。希特勒首先要获得国会对他出任总理的认可,然后打破魏玛宪法的约束,通过一项彻底改变国家体制使自己不受限制地行使权力的法律,以“合法”程序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这就是“授权法”。希特勒上台后不到两天就决定解散国会,重新选举,改变国会中政治势力的格局。授权法通过后希特勒公布法令,取消各州议会,使各州政府完全服从中央,这样德国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

(二)希特勒禁止政党和工会,剩下的只有唯一的政党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及其附属团体。并公布法律,这个党被宣传为同国家不可分地连在一起。纳粹党组织一个混杂各种职能的精英组织——党卫队(缩写为SS,其标志为两个闪电型的字母S),其中包含准宗教职能、情报机构职能、准警察职能和一支武装力量(称作“武装党卫队”等,这支部队原本由经过严格挑选具有雅利安血统的人组成,但后期随著局势恶化而成分混杂),号称纳粹武装力量中的精英,在战争后期常常充当战场消防员的角色。警察是国家机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希特勒执政后一心要把德国变成为一个警察国家,对德国人民进行严密控制和压迫。他上台后不久戈林就以普鲁士邦内政部长的身份接管普鲁士警察局的领导权,为了加强普鲁士警察机构,戈林还命令成立一支由5万人组成的“辅助警察部队”,其中4万人是冲锋队员和党卫队员,1万人是钢盔团成员,从而使纳粹的暴力组织以警察的身份合法化。为了夺取所谓的“生存空间”,希特勒在统治的前六年中成功进行德国的再武装与扩军。19年到年德国的军工生产增加7倍,年德国军用飞机的产量是架,到了年就达到47架,而德国的军队则从年的10万扩展到了7年的50万。年德国一跃成欧洲最强大的政治大国与军事大国,大批的机场、国防公路和防御工事等工程都己投入运行,这为军队在战争初期阶段取得节节胜利提供重要的条件。

(三)前后动员兵力在万左右,其中万左右是纳粹德国军队,其他为附属国士兵。第三帝国的军队中外籍军士较多,外籍兵的军装是有袖章标志区分的。即使是在情况急剧恶化的4年后期第三帝国的军队仍然有多万,执行巴巴罗萨计划闪击前苏联之前第三帝国总兵力是万,其中万是纳粹德国士兵。在实战中希特勒不仅懂得武力,也懂得和平扩张。9年6月28日签订的凡尔赛和约,战败的德国一共丧失拥有72.5万人口和7,平方公里的国土,莱茵河地区则被“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明确规定为“非军事地带”,由国际联盟驻军管理。希特勒经过一番折冲后不仅收回萨尔地区、派兵占领莱茵兰,而且在年月让奥地利“回归”德国后又把有50万人口的捷克苏台德地区纳入德国版图。实战中的德军士兵也是成绩斐然,0年春凭借优秀的指挥,精良的装备和有效的战术,德军只用6个星期就打垮英法联军并占领丹麦和挪威。主力向北实施迂回,几天之后荷兰宣布投降,5月17日布鲁塞尔伦陷。德军以“月牙型”攻势展开对英法0万远征军合围,英军被迫在6月4日前撤离敦刻尔克,回到英伦三岛。法国孤立无援,6月14日巴黎陷落,6月22日签订德法停战协定,法国向德国投降,在一连串的“闪电战”中德军迅速占领大半个欧洲。

(四)为加强对全国经济的控制,纳粹政府对全国经济进行改组,淘汰中小企业和手工业,加速资本和生产的积聚和集中。首先消灭小业主,其次强制卡特尔化。19-年希特勒在经济上强化行政效能,对国民经济强化行政监管,其经济制度被后人称作“命令经济”。为了稳定局势的纳粹政府经常援引魏玛宪法第48条规定的紧急状态法来发布管理经济的法令:一是在经济领域推行严厉的刑法;二是强制推行价格刑法;三是重建外汇管制;四是为维护正常经济秩序而颁布卡特尔法;五是在证券法、银行监管和税收豁免方面引进银行监管制度;六是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重新规定泄露商业机密的刑法条款。纳粹德国经过两个四年计划的发展后经济基本得到复苏,19年国民生产总值(以年价格计算)为77亿帝国马克,以不变价格计算时年的德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亿帝国马克。但是纳粹德国至年的经济年均增长2.6%还是微不足道的,它低于一年的平均水平2.9%,更远远低于至年的7.6%或至年的6.2%,所以纳粹德国的经济只能叫复苏而不能叫腾飞。19年1月希特勒上任帝国总理的时候德国有六百万失业人员,两年后失业人数降至四百万,到了年就基本实现充分就业。

(五)希特勒首先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解决就业问题,其次限制已婚妇女就业,鼓励妇女回家专营家务;第三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民用和国防工程),包括修建高速公路、飞机场、兵营、齐格菲防线;第四通过扩军和实行劳动义务制解决失业问题,此外党和国家的官僚机构还大幅扩招公务员。值得一提的是德国从萧条到经济繁荣的过渡不是通过通货膨胀实现的,它的工资与价格完全稳定。以9月0日为每年统计截止期限,德国19年的失业率为20%,年为20.5%,为9.6%,年为5.7%,年为2.5%,年仅为0.95%。德国失业人数19年为万,年为万,年不到万,年只有几万,基本上“消灭”失业现象,甚至出现劳动力短缺。19年德国的外贸出口仅是的9%,到了年外贸出口也没达到的水平。面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时德国别无选择,只能进行贸易保护,进口被限制在粮食和原材料等有限的项目上,凡是国内能生产的尽量由国内生产或替代。为了扩大出口,国家支持资本家为获取新投资市场而斗争,乃至诉诸武力,使用军事手段。在德国并不存在国家对外贸的垄断,除了某些产品(特别是谷物)以外对外贸易一般由私人资本经营。纳粹德国对外贸易的重点是战略物资的进口,为了保证进口,政府又大量提供补助金和提倡对外倾销政策,以使进出口平衡,从年起德国的外贸连续三年出超。

(六)德国的国外投资在年仅为6.76亿美元,如果把专利权、隐蔽资本和其它财产页计算在内的话德国的国外资本在二战将近结束时为62亿美元。德国在亚洲各国(中国、日本、伊朗等)的投资也很大,年德国在中国的投资达1.7亿美元。纳粹德国政府采取紧缩银根,强化金融创新。首先加强对外国资本的管控;其次实行新货币政策;第三健全银行监管;第四加强外汇管制;第五对进口进行管理;第六松财政,紧货币。松财政即由国家大量投资,兴办公共工程(修筑道路,兴建机场、建造住宅,改良农田等),以刺激需求。紧货币就是采取以借债为主的筹资方法,严格控制货币流通量。此外帝国政府发行总计约80亿帝国马克的中长期债务,长期债券是由投资机构(保险公司、储蓄所)安排的,即从储户和保险者身上筹措资金。这调动未动用的生产因素,增加国民收入。国家通过执行这些经济政策促进信用膨胀,尽管这会使德国经济面临危机,但却能为发展军事工业和进行战争开辟财源。纳粹德国确信一战中英国封锁引发的食品短缺最终导致德国的崩溃,所以纳粹将追求农业的自给自足作为战争与延续和平的目标,对农业的监控比工业严厉。

(七)有学者认为当时德国的经济结构像欧洲绝大多数国家一样非常落后,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有29%在农业领域。为解决困扰德国的农业问题,纳粹政权采取如下措施以确保粮食安全:一是控制农业和农产品,在“自给自足”口号下减轻国家在粮食和其它原料上对国外市场的依赖;二是为解决粮食问题出台多项优惠政策;三是实行农业组织的一体化;四是将农民固着于土地,制止农业人口外流;五是推行农业义务劳动制度。通过一系列措施后纳粹政府基本遏止德国农业形势的进一步恶化,使德国的农业生产趋于稳定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德国每年仍要进口1/5所需粮食,德国为进口脂肪、动物饲料、食用油等仍需扩大财政赤字以拟补不足。希特勒非常重视经济情报保密,曾在《我的奋斗》一书中说道:“我国的国民经济时因任意泄露工业上的秘密而蒙受损失。”19年4月10日德国创建戈林研究所,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效率最高、准确性最强的情报机构,创建后的12年里它监听的电话和破译的电报将近50万份,这些“产品”影响德国的经济发展。戈林研究所能破译从梵蒂冈到瑞士的密码,能破译美国波恩公使馆的密码,直到2年美国才堵住这一漏洞。通过上述措施后纳粹政府使20年前惨败的德国重新崛起为欧洲的经济和军事强国。

(八)希特勒对文化思想领域的控制也是前所未有的,充斥着法西斯的专制精神,推行一条摧残科学文化事业的愚昧反动政策。19年月1日戈培尔被任命为教育和宣传部长,统管教育、文化和新闻出版工作。为贯彻“领袖原则”和德意志民族精神”,在文化领域实行文化生活总体制,必须使各方面的创造性艺术家都集会在国家领导下的一个统一的组织中。不仅必须由国家决定思想方面的精神方面的发展路线,而且还必须由国家领导和组织各种专业。在所谓纯洁德意志文化的旗帜下法西斯还大张旗鼓地对“非德意志文化”开展大规模的清理运动,首先是焚烧非德意志著作,19年5月10日在柏林及0多所大学所在城市举行一次“焚书日”活动,仅柏林就焚烧近两万册图书。被焚烧的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卢森堡、李卜克内西、倍倍尔、梅林等人的著作,还有著名作家海涅、亨利希、托马斯、爱因斯坦等人的著作。其次是举办所谓“蜕化”艺术展览,对全国民间图书室、图书馆和博物馆进行“清理”,列出禁书、禁画书目,编造成册,一律被取缔。犹太艺术家的作品、表现主义风格和现代的艺术流派作品均作为“蜕化作品”,在被取缔之列。

(九)纳粹党对科学文化工作者进行打击和迫害,至年有45%的官方学术机构彻底被改组,重新换人,有2多大学教师和科学家被解雇或开除。世界闻名的画家、普鲁士艺术学院院长马克斯·利贝曼被迫辞职,诺贝尔奖获得者托马斯·曼被波恩大学取消荣誉博士称号。被贬黜的科学家、艺术家命运是很悲惨的,不少人遭受歧视和迫害。爱因斯坦在柏林的住宅被查抄,家产被没收,并赶出科学院,剥夺德国的公民权。有的人被送到军火工厂受苦役,有的被逮捕,甚至惨遭杀害。有的不满纳粹文化专制主义而愤然辞职,在纳粹文化专制主义统治下一大批学者愤然流亡国外。希特勒对新闻、广播、电影同样实行严格控制,报纸不再是公共舆论工具,而是一种政治领导机构。戈培尔声称:“宣传只有一个目标——征服群众,所有一切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手段都是好的。”根据法律规定只有符合政治和种族条件的人才获得编辑资格,从事报刊出版工作。为实行舆论一律,戈培尔亲自过问新闻的编发。新闻界每天举行“德国政府记者招待会”,通过“语言训令”和“每日指示”发布新闻报道方针,指导全国新闻宣传工作。如果违背政府精神,刊物被勒令停办,编辑将被关进集中营。希特勒上台后一年内有一千多种非法西斯报刊被迫停办,财产被没收。纳粹政府把广播列为每日活动的中心,他们有意识地使广播具有倾向性,使它积极地、无条件地为新政权服务,为此学校、企业和机关实行集体收听广播。电影事业也完全置于纳粹控制之下,决策大权由戈培尔一手把持,完全成为希特勒政治宣传的工具。

(十)保罗·约瑟夫·戈培尔(年10月29日-5年5月1日)是德国政治家、演说家,担任纳粹德国时期的国民教育与宣传部部长。戈培尔擅长讲演,被称为“宣传的天才”、“纳粹喉舌”。以铁腕捍卫希特勒政权和维持第三帝国的体制,被认为是“创造希特勒的人”。4年戈培尔受到希特勒演讲的感染加入纳粹党,谋求通过政治活动而出人头地。戈培尔与纳粹党开始接触并于次年入党,他被任命为在柏林地区的领导人。在位期间他充分发挥他的宣传技能,在纳粹报纸和纳粹准军事组织冲锋队的帮助下与当地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政党联合。年他已成为了党内数一数二的人物,19年希特勒及纳粹党执政后他被任命为宣传部长,上任后第一件事即是将纳粹党所列的禁书焚毁,他对德国媒体、艺术和信息的极权控制随之开始。戈培尔直至最后一刻始终陪伴在希特勒身边,5年希特勒自杀前任命他为德国总理,在希特勒自杀不久后戈培尔与妻子在帝国总理府地下室外自杀。教育是被希特勒作为巩固政权、实现其政治目标的重要工具,学校完全被纳粹化,取消各邦的教育自主权。纳粹党规定学校教育主要是侧重政治教育,目的是培养忠实于希特勒、坚定不移地执行领袖意志的驯服工具。为此纳粹教育部成立不少“国家政治教育学校”,侧重从政治上培养法西斯骨干。进行高层次政治教育的是三所“骑士团城堡学校”,这三所学校没有具体教学目标,只注重体育锻炼,训练学生对领袖命令的绝对服从,在法西斯统治下德国教育受到极大的摧残。

(十一)如果说希特勒上任后的对内政策让除了犹太人之外的大多数普通德国人得到实惠,因而在政治上支持拥戴纳粹当局的话希特勒对外政策则使德国以不流血的外交征服,走出战败的阴影,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大国。希特勒早年在维也纳受到反犹主义的深刻影响,加之政治需要,所以他对犹太人产生强烈的仇恨,完全成为一个极端反犹太人分子。自19年起德国纳粹党开始独裁执政,随后一个大规模的反犹行动逐渐发展起来。在同一年纳粹德国政府褫夺所有犹太裔公务员的职务,并从军队、警察、司法机关中剔除那些被认为是劣等人的犹太成员。年通过的《纽伦堡法案》对犹太人作出定义:“凡有一个犹太裔祖父母以上的德国人都会被视为犹太人。”到了年纳粹德国已经禁止犹太人从事绝大多数的职业。年11月9日由纳粹党策划的一个反犹事件“水晶之夜”爆发,大量属于犹太人的商店和会堂被破坏,许多犹太人被殴打,犹太人的社会地位更加低落。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更加疯狂地屠杀犹太人。在2年起德国采用氰化氢来有效地杀死最多犹太人,尤其在臭名昭著的奥斯威辛集中营中就多达00万人死于其中。在整个屠杀犹太人的浪潮中德国在这种族清洗活动中屠杀万犹太人,这是希特勒上台之后诸多对内措施中的一个,根本目的是为发动战争赢得民心支持。

(十二)纳粹德国政府为博取工人的支持也出台许多社会福利政策,首先开展欢乐产生力量运动,其次组织“劳动美化”运动,第三举办各类公益活动。各地每年在固定日子举行的“大锅饭日”活动更具纳粹特色,希特勒一上台就宣称5月1日是国家的法定工人节日,并且提出口号:“工作光荣,尊重工人!”在全国各地中男女工人都放假一天,进行野餐或集会来庆祝。工人领袖则被邀请去柏林郊外的国际飞机场参加集会,希特勒也会亲自到场致辞。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德国失去万人,为了使德国人口增长,纳粹政府提出“每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进程就是选择配偶,假如你有生育能力,你不应该过独身生活,“结婚的意义在于生殖和养育后代”的口号,为鼓励增加人口,德国以证书形式向每对夫妇发放0马克婚姻贷款用来购买家具和居住物资。纳粹政府认为:“每个家庭至少得有三至四个孩子才能保障一个民族的存在。”同时对低收入的多子女家庭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包括发放多子女生活补贴、提供多子女教育津贴、减免多子女家庭税收、为孕妇和婴儿提供社会救济和帮助等。纳粹政府还颁发《德意志多子女母亲荣誉证书》和勋章,证书封面上醒目地标出:“世界上最美好的名字是母亲,保护德意志母亲是每一位德意志同胞的祟高义务。”在此政策的鼓舞下德国人口从19年的0.6亿人增加为年的0.亿人。

(十三)希特勒所提倡的大德国主义实际上就是民族主义的激进派,二战期间这个思想随着战争新闻的流通传到全世界,战后殖民地纷纷独立建国、成立民族国家有相当大的部分是受到这个思潮的影响。希特勒屠杀犹太人根本不可能会想让他眼中的劣等民族继续生存,然而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为了躲避屠杀而逃离家园移居世界,引起世界各国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39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