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联邦的首都,全城没有围墙,有大洋
澳大利亚联邦的首都,全城没有围墙,有大洋洲花园的美称
澳大利亚的主要城市都分布在东南沿海,第一大城市是悉尼,第二大城市是墨尔本。年澳大利亚联邦成立后,这两个城市都希望让自己变成首都,两个州的议员们为此唇枪舌剑,谁也不放弃自己的要求。就这样相持了八九年,联邦政府于年元旦做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在这两个大城市之间选择一个地方重建新都。于是,默默无闻的堪培拉便跳进了人们的视野。套用中国人的一句话,这就叫“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今天小编带大家详细了解一下。
以堪培拉当时的规模,实在没有做一国之都的资格,但这里地势平坦而空旷,犹如一张白纸,只等丹青妙手来描画。这个妙手不请自来,他就是美国著名的风景设计师利·格里芬。在份来自全世界的应征设计蓝图中,他的作品拔得头筹。在他的设计图上,各类几何图形把整个市区精妙地分割开来,看过的人无不赞叹。年3月13日,澳大利亚政府开始按照格里芬的图纸来建设新都,但进行得并不顺利,先是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局势的影响,随后是经济危机带来的大萧条,使得堪培拉的建设时断时续,直到年才初具规模。
从年起,城市建设的速度才开始加快,格里芬图纸上的线条才一一落到实处。这时候回过头来看格里芬的设计,再与那些杂乱无章的城市相比,人们更加佩服他周详的计划和独到的美感。堪培拉这个地方原先是没有湖的,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这是个致命伤。格里芬不会忽略这一点,他计划把莫朗格洛河截断,形成一个米长的人工湖。当这湾清澈的碧水荡漾在市中心时,人们不禁用“一城山色半城湖”来形容它的景色,又用格里芬的名字来命名这个湖,来表示对这位大功臣的敬意。
堪培拉市区分为南北两部分,北侧为都市山,南侧为首都山,居民住宅、百货公司、剧场都集中在北侧,政府机构和各国的大使馆、领事馆都设置在南侧,格里芬湖正好处在中间,形成了天然的界限,使得两大城区隔湖相望,又彼此不会打扰。格里芬湖边设有自行车道,骑着自行车围着格里芬湖转一圈,很多年来都是这里最流行的运动。格里芬湖中央有一眼喷泉,名为“库克船长纪念喷泉”,喷水时水柱直上青天,高达米,居世界第一位。两大城区里的人都能平等地享受到这一美景。
年4月,詹姆斯·库克船长乘“努力”号帆船率队在澳大利亚登陆,他带领的人成为澳大利亚的第一批拓荒者。这个喷泉就是为了纪念库克船长上岸周年而建的。格里芬湖中还有一个阿斯彭岛,岛上建有一个钟塔。它是英国为纪念堪培拉奠基50周年而赠送的。塔中一共挂着53口钟,大的重达6吨,小的只有7千克。每逢周日和周三,阿斯彭岛上就会响起清脆悦耳的钟声。堪培拉的建筑大多以精巧见长,但并不是说这个城市里就没有摩天大楼,只不过这些高楼都集中在格里芬湖畔,因此显得很齐整。
而居民住宅绝大多数都是单门独户的二层小楼,每幢住宅都有自己的特色,绝少雷同,难怪有人称这里是一个大型的露天住宅博物馆。也许是受到这种氛围的感染,各个国家驻堪培拉的大使馆也建得异彩纷呈。意大利使馆专门从国内运来名贵大理石作建材,中国大使馆为宫殿式建筑,显得美轮美奂,美国大使馆则尽显现代化风貌。格里芬湖畔宏伟的建筑首推国会大厦。为了与旧国会大厦相区别,人们又叫它新国会大厦。这座大厦建在首都山顶上,这座山是堪培拉城的制高点,而那根由不锈钢制成的81米高的巨型旗杆又竖立在国会大厦的屋顶上。
站在开阔平坦的国会广场上仰头望去,那旗杆被阳光照射得银光锃亮,好像插进了云彩里。国会大厦中的大厅正面墙上挂着一幅色彩斑斓的巨型挂毯,据说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挂毯之一。堪培拉还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城市。早在迁都之初,议会就通过了法令,除了联邦总理府那道乳白色的围墙外,任何机关、个人以及外国使领馆,都不得建围墙。既然不准建围墙,人们就用树木、花草取而代之,参天的合欢树、桉树等高大树种,常常被政府机关用作屏障;兰桂等奇花异木总是围绕着豪富人家的庭院,平民百姓家的房前屋后则种满了梨树、蔷薇,有花有果。
各国使馆则从本国运来花木结篱为障,来到使馆区,人们就好像走进了万国植物园。堪培拉又是世界上园林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人均绿地面积仅次于华沙。在只有6万人口的城市中心区,就有10多个公园。这些公园中除了树木花草外,还自由地栖息着不少珍禽异兽。如果你有足够的好奇心,完全可以选择一只驯良的大袋鼠,跟它合个影,给自己留下一个难忘的纪念。堪培拉是一座规划出来的城市,它的绿化也有规划的意味。凡是有了新房子的住户,都可以到政府领来一份绿色礼品:40丛灌木和10株不同种类的树木。
于是,在每幢住房的前后,都会出现几棵互不相同的树木,外加一片美丽平整的草坪,上面点缀着一些奇花异卉。每逢假日,家家户户就会全体动员,修剪草坪,整理花木、上自总理夫人,下至升斗小民,莫不乐此不疲。堪培拉能够贏得“花园都市”、“天然首都”的赞誉,看来也是“全民参与”的结果。看完文章后,大家有什么看法可以积极留言评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673.html